書接上回……上文說到東周建立,但統治範圍卻大大的減小那是為什麼呢?
領土縮水,財政困難。
東周王室的領地本身較小,到了東遷後,領土進一步減少,財政上出現了嚴重問題。
王室內亂,政爭不斷。
東周王室內部發生了多次王位爭奪和權力鬥爭,這些內亂加劇了國家的衰敗。
分封製的衰落。
隨著諸侯國實力的增強,他們不再尊重周天子的權威,不再定期向天子納貢,甚至蠶食周王室的領土。
周王室地位下降。
隨著諸侯國勢力的崛起和兼併戰爭的頻繁發生,周王室的地位相對下降,無法有效控製諸侯國。
這些因素共同導致了東周統治範圍的顯著減小。
就是說呀,在平王重建東周王朝,將都城遷移到洛邑一帶後,那統治範圍是大大的減小,己經到了冇有管轄不了地方各諸侯的能力。
各個諸侯逐步形成了各自為政的局麵,這意味著分封製的瓦解。
(周朝總計分封了七十一個諸侯國,其中兄弟之國十五,同姓之國西十,封邦建國的目的是加強對各地的統治,並作為周王室的屏藩,諸侯再在自己的封地裡分封卿大夫,卿大夫又在自己的封地裡分封士。
)而周天子就成了一個名存實亡的“天下共主”。
而各個諸侯國卻是表麵恭順暗地裡卻是在不斷的擴大自己的疆域和勢力範圍。
周平王東遷時,因秦國國君秦襄公在犬戎攻打周朝時,作戰得力,立有大功,而且還派兵護送他遷都,於是提升秦襄公為諸侯,並允諾秦國隻要能攻占了西戎占據的岐山以西的土地,那這些土地都歸秦國所有,不久後秦國順利攻占岐山以西地區,由此秦國開始強盛起來;同時在今山西的晉國,山東的齊國、魯國,湖北的楚國,北京與河北北部的燕國,以及稍後於長江下遊崛起的吳、越等國,都在吞併了周圍一些小國之後,強大起來,成了大國。
平王在位時,委任鄭莊公擔任周王室的卿士,後來由於鄭國實力雄厚,平王對鄭莊公懷有戒心,不願朝政讓鄭莊公所操縱,便趁鄭國國內矛盾鄭莊公無暇赴任,想撤去鄭莊公的卿士職務,莊公不滿,對平王施加壓力,於是周鄭兩國相互派遣子嗣到對方國內作為人質(莊公子忽去周,周王子狐去鄭)。
平王死後,其孫周桓王即位,桓王對鄭莊公不信任,起用虢公忌父取代莊公在朝之職,引起鄭莊公不滿,便不再朝覲周桓王。
鄭莊公不循禮法開了先例,後又因邊境問題與周爭執,於是周桓王率領周軍及陳國、蔡國、虢國、衛國西**隊討伐鄭國。
周軍大敗,鄭國大將祝聃發箭射中周桓王的肩膀,讓周天子的威信完全掃地,禮崩樂壞正式開始。
周朝規定,諸侯去世,其兒子在繼位和治喪完畢後,必須趕往都城接受周天子的冊封,以求得合法地位。
桓王在位時,魯桓公謀殺其兄魯隱公,自立為君,不向周桓王請求冊封,諸侯由周天子冊封的製度遭到破壞;楚王熊通兼併眾小國後,命使者請求桓王令楚稱王,桓王不同意,熊通就自立為楚武王,開了諸侯僭號稱王之先河。
桓王死後,其子周莊王即位,莊王在位時,齊國經曆了多年內亂後,公子小白被立為國君,稱齊桓公。
齊桓公以管仲為相,實施變法,廢除井田製度,按土地的肥瘠,確定賦稅,設鹽、鐵官和鑄錢,增加財政收入,寓兵於農,將基層行政組織和軍事組織合為一體,增加了兵源和作戰能力,迅速成為春秋各國中最富強的國家,後與魯國戰於長勺,魯國謀士曹劌(guì)獻策打敗齊國。
(曹劌論戰)莊王死後,其子周僖王繼位,僖王在位時,齊桓公打起
點擊彈出菜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