冇有家鄉“豐沛功臣集團”的輔助,劉邦的第一步可能都會走的步步維艱;但是如果冇有“漢初三傑”,劉邦可能得不到這個天下,是劉邦選擇了“三傑”,同樣也是“三傑”選擇了劉邦。
最早和劉邦相識的是蕭何,其實蕭何的地位是無法比擬的,蕭何既是“豐沛功臣集團”的頭把交椅,又是“漢初三傑”的第一傑,劉邦曾說:“鎮國家,撫百姓,給餉饋,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
可見,劉邦對蕭何的能力是極為認可的。
蕭何因此也官拜一國的宰相,即便在後來,劉邦猜忌大臣,蕭何依舊可以避開劉邦的猜忌,由此可見,劉邦對他的信任。
畢竟早年劉邦起兵沛縣,理論上講最有可能當一把手的其實是蕭何,我相信在那個夜晚,他們一定有一次徹夜的長歎。
因為本就是老鄉,所以劉邦和蕭何更多是知心的朋友,兩人之間的說話不會有那麼多的顧忌,你知道我的從前,我知曉你的過去,相處的還是比較融洽的,對於另外兩人,劉邦的感情可能就不太一樣了。
確實蕭何也冇有讓劉邦失望,不僅在戰爭階段前期幫劉邦出謀劃策,後來又主動幫助劉邦守住大後方,在劉邦建立漢朝後,蕭何展現了他出色的治國才能。
他製定法律、規範製度,使得漢朝初期社會秩序逐漸穩定。
同時,他還積極推行農業發展,組織興修水利,促進了經濟的繁榮。
其實蕭何一步一步成為大漢的宰相,是曆史一步一步的選擇,從治理豐沛到治理蜀地,再到治理國家,一切是順其自然的。
相比和蕭何的親近,其實劉邦對於張良更多的是一種羨慕和崇拜。
張良是韓國的貴族,其實張良最初的夢想是要恢複韓國的,隻是隨著時代的發展,他發現那個夢想太難實現了,儘管在曾經,他也帶著滄海君對秦始皇進行了致命的襲擊,儘管在曾經,他也組織人馬想法設法的恢複韓國。
首到那一天,他遇到了劉邦,劉邦年輕時候的偶像就是信陵君,想要成為信陵君的門客,想要那種遊俠的生活,所以當他看到張良的時候,有時挺感慨的,這個人好像活成了自己想要成為得到樣子。
張良的智慧確實是遠超於同時代的很多人的。
張良被劉邦讚譽爲“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裡之外”,這顯示出張良在智謀方麵的卓越才能。
曾有一段時間張良是在項羽陣營的,但是項羽還是丟失了這個人才,張良加入劉邦團隊後,讓劉邦的作戰能力得到了整體的提升。
張良以他的智慧和謀略,為劉邦提供了許多寶貴的建議。
他深諳政治之道,協助劉邦處理朝廷內外的複雜局勢,維護了國家的穩定和安寧。
在漢朝逐漸穩定之後,張良選擇了退隱山林,過上了寧靜的生活。
他深知功高震主的道理,不願捲入宮廷的權力鬥爭之中。
張良被後世稱為“謀聖”,這就是張良的大智慧。
其實劉邦和張良之間難是有隔閡的,因為他們畢竟過去不屬於同一個階層,所以張良對於未來的規劃是完全正確的。
最讓人意難平的其實是韓信。
對於韓信,劉邦評價道:“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
此語充分肯定了韓信在軍事指揮上的過人之處。
韓信在軍事上繼續展現出非凡的才能。
他率領漢軍平定叛亂、抵禦外敵,保衛了漢朝的疆土。
劉邦對於韓信確實是有知遇之恩的,登台拜將,將大漢的安危完全交給了這個年輕人,儘管這個舉動在當時讓很多豐沛的將軍們感到不服氣,但是劉邦依舊是堅定了這個決心。
韓信的起步,有項羽的不重視,有夏侯嬰的發現,有蕭何的月下追韓信,更有劉邦的知遇之恩。
韓信是懂感恩的,不管是年輕時候對於漂母的一飯之恩,還是以德報怨對待當年那個讓他受到胯下之辱的人,他都能容忍,是有度量的。
劉邦幾次奪下的韓信的兵權,其實也是韓信對於劉邦的感恩,他不願意做那個反叛的人,儘管曾經也會有那麼一刻,他會想到能不能造反,但是最終,他還是選擇了成為內心真實的自己。
和張良不一樣,蕭何和韓信則繼續留在朝廷,為漢朝的發展儘心儘力。
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韓信的野心也逐漸膨脹,其實當你處於這個位置的時候,有很多時候確實是冇有辦法選擇,韓信對自己的功勞未能得到足夠的回報感到不滿。
韓信開始暗中培養勢力,企圖謀取更高的權位,儘管此時他可能並冇有想過自己也有可能會成為君主。
這一舉動引起了蕭何的警覺,他決定向劉邦報告韓信的異動。
劉邦聽後,心生疑慮,但仍對韓信抱有一絲希望。
於是,劉邦決定親自召見韓信,試圖化解彼此之間的矛盾。
然而,這次會麵卻引發了一場激烈的衝突,韓信的傲慢態度徹底激怒了劉邦。
最終,劉邦不得不下令將韓信處死,以維護朝廷的穩定。
韓信的一生真是“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漢初三傑”的故事對於後世是很有影響的,因為他們處於中國曆史的蠻荒之時,後世很多的君主都會把自己的大臣比作蕭何張良韓信,得人才者得天下,是非功過也隻能交給後世的人去評說了。
點擊彈出菜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