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發明之一——造紙術:
石器時代,人類開始在石頭上和岩壁上刻字畫畫,也誕生了文字的雛形。
商周時期,我們的老祖先在龜甲上和青銅鼎上刻畫簡單的圖形或符號來記錄資訊,這些符號也被稱為“象形文字”。
後來,又有了竹簡。
竹簡的好處是取材方便,壞處就是太重。
而和竹簡同期的其實還有一種書寫材料,那就是絹帛。
從史料和出土的文物來看,春秋戰國時期已經有了用絹帛書寫而成的帛書。
它的優點是很輕很好攜帶,但是這個東西呢,又太貴了。
於是,公元105年,“蔡侯紙”粉墨登場。
為什麼叫“蔡侯紙”呢。
蔡倫是一位宦官,而且還是一位在政治上風評還不太好的宦官,造了不少孽,最終的結局是畏罪自儘。
但是蔡倫在後世名聲卻不錯,不僅國內有“蔡候祠”供奉他,在國外他也聲名遠揚。
因為,他改進的造紙術,改變了全世界的文明進程。
史記記載:“倫乃造意用樹皮、麻頭及敞布、魚網以為紙”。
就是說,蔡倫用到處可見的樹皮、麻布和漁網這些東西,通過錘碎搗爛再又者又撈等等這些複雜的步驟,製成了我們所見的紙。
他用的原料到處可見,這讓紙張的大規模生產具備了條件,也讓“紙”變得便宜,終於從朝堂與貴族的府邸走入了民間。
從而為知識的廣泛傳播打下了最根本的基礎。
……】
蘇粒囫圇吞棗地瞄了一遍,然後直接刷走,這個她知道,東漢蔡倫造紙術。
到時候度娘找幾張圖片,然後造紙步驟往上一放。
OK!進度完成四分之一。
隻能說,她是很懂敷衍的~
【東漢時期,手工麻紙的複原製作——
視頻中的人將苧麻進行處理,去除其中的雜質和不需要的部分。
然後放入大鍋中加水加石灰煮兩個晝夜,使其軟化並分解成纖維素。
在把山胡椒葉加石灰煮一晚,揉碎,過濾,形成紙藥。
捶打洗掉皮料中石灰溶解的雜質,舂皮
舂,捶,切。讓皮料纖維分散,便於抄紙時紙張成型。
將攪拌好的漿液經過多次壓製、乾燥、烘烤等工藝,最終形成紙張。
……】
這種慢悠悠的過程靜下心來看其實還是挺舒服的。
這讓蘇粒想到了之前刷李子柒的視頻,也是這種感覺。
她點開評論區
網友A:以前讀書人買不起筆墨紙硯是有原因的[泣不成聲]
網友B:多看看你的視頻為穿越做準備[暗中觀察][暗中觀察]
回覆:(這些手工,我拿著手機一步步對比我都搞不出來[流淚])
網友C:那麼問題來了,東漢時期有石灰嗎?
回覆:(古代石灰燒製是用貝殼,不是石頭。冇想到吧,而且是西周的時候就有這技術[看])
網友D:麻紙是中國古人的重要發明,由東漢蔡倫改進,成為中國古代圖書典籍的用紙之一。
麻紙的特點是纖維長,紙漿粗,紙質堅韌。雖曆經千餘年亦不易變脆、變色。
由漢至唐,麻紙一直是產量最大的紙。自宋以後,由於造紙業的發展,麻紙的優勢地位逐漸被彆的紙類所代替。[呲牙]
網友E:真的很難想象,老祖宗是怎麼一點一點把這些東西琢磨出來的。
回覆:(他們缺的是科技,腦子說不定比我們好使)
(對的,我們好多技術都失傳了。特彆是古代傳男不傳女)
點擊彈出菜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