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臣子,為君分憂,皇帝病重無法處理,難道大臣們不能處理了嗎?
砰!
一直麵色平淡的崇禎將奏疏拍在龍案之上,暴怒道:“這群狗官,隻知道結黨營私,爭權奪利,絲毫不顧忌百姓死活,這種事情都不上報,
陝西巡撫都是乾什麼吃的,三邊總督、內閣又在做什麼?”
怒罵了幾句後,崇禎慢慢的平複了下來,陷入了沉思之中。
為什麼會發生民變,因為吃不飽。
為什麼吃不飽,因為苛捐雜稅太重,這是表象。
最根本的問題在於,百姓的耕田太少了、產出太少,耕田大部分集中在宗室皇族、士紳手中了。
不將田地給弄出來,朝廷就算是免除一切苛捐雜稅,都無濟於事。
崇禎這段時間看過戶部的記載,北方夏麥秋粟畝產2石,南方稻麥兩熟田畝產3石,這麼算下來,平均畝產兩石半,也就是380斤左右。
而人均不足2畝田地,若是遇到水災、旱災、蝗災等等的,能一日三頓粥都是奢侈,更彆提朝廷重稅和士紳官吏的層層盤剝了。
解決糧食短缺問題,可以從兩方麵入手,一是讓百姓有更多的田地,產量不夠,那就田地地數量來湊。
人均兩畝不夠,那就三畝、五畝,甚至十畝。
這話說著簡單,但真要實施起來,困難無比。
大明兩百餘年,曆經十五帝,也隻有洪武和萬曆年間搞清楚了全國田地的數量,足可見清理田地數量這項工程的難度。
涉及到宗室皇族、士紳地主的利益,必須得掌控強有力的兵權,這樣才能防住他們暴動。
分田目前做不到,但他可以引進產量高的作物,例如土豆和紅薯。
後世史書記載的很清楚,土豆是萬曆年間進入大明,而紅薯是1593年由陳振龍引入大明王朝的。
“土豆是誰推廣的來著?”
崇禎皺著眉頭努力的回憶著腦海中的資料,回憶了好一會兒,他冇有想起來土豆是誰推廣的。
“算了,讓宋應星來做吧!”
崇禎放棄了回想,直接點名了。
他本來是想等掌握了兵權後,搞到錢和田地後再讓二人來的,但冇想到現在被逼著提前讓二人來了。
“皇爺,奴婢記得京官中,冇有叫宋應星的人!”
聽王承恩低聲迴應,崇禎笑了笑,冇有解釋。
若是連王承恩都聽說過這二人,那才叫是奇了怪了。
這二人在大明王朝可能不太響亮,可在後世那可是響噹噹的存在。
宋應星編寫的《天工開物》被譽為中國17世紀的工藝百科全書。
而陳振龍則是中國引種紅薯第一人,為緩解當時國人的溫飽作出了傑出的貢獻,在我國農業發展史上有重要意義。
“讓李若漣進來!”
片刻後,李若漣就進來了。
“李若漣,你安排兩隊人馬,去江西奉新縣找一個叫宋應星的人,此人應該是位舉人,
另外去福州府長樂縣找一個叫陳振龍的人,此人中過秀才,後來棄儒從商了。”
“去的時候,都客氣一些,這二人用的好,能影響大明的國運,務必安全的護送到北京。”
崇禎重點的囑咐了一下。
這讓王承恩、方正化、李若漣三人心神如遭雷擊,他們從未見皇帝如此鄭重的囑咐一件事情,連去忠州宣秦良玉都冇有如此待遇。
李若漣遲疑了一下,道:“陛下,如此重要,臣想親自去一趟,確保萬無一失。”
點擊彈出菜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