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了不少曆史小說,終於想下筆寫一本自己的小說。
但終歸於知識淺薄,不知從何入手,也可能是我國五千年文明源遠流長,讓我遲遲難以下筆。
機緣巧合之下,看到了高歡這個曆史人物的簡介,我在瞭解之後被其深深地吸引。
南北朝彷彿並不願意讓人知曉他的存在,所以現在的大多數人並不太瞭解這段曆史,當然了,我也不是很清楚這段往事。
是高歡這個如曹操般的人物讓我對南北朝的曆史感興趣,尤其是北齊的曆史。
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一杯濁酒坐孤舟,對飲千裡快哉風!
一個序言寫得十分艱難,為什麼?
我在想可能是自己的文筆難登大雅之堂。
但不管怎麼樣,一個人開始寫作之時,一定是從自己最熟悉的領域開始。
唯其如此,才能在艱辛的寫作過程中,做到某種程度的放鬆。
我本身就是一個慵懶的人,大學的生活總是有些百無聊賴的,作為一個閒不住的人,總想找點事做,於是我盯上了寫作。
讀到這裡,你可能會說,果然文筆不行,一會說自己慵懶,一會又說閒不住,這不是病句嘛?!
可是我認為並不衝突,矛盾才賦予了人性的真正光輝。
說來可笑至極,我是一個理科專業出身的人,但就是對曆史和文學情有獨鐘。
曆史是無色彩的,是無感情的,他不會偏袒任何人,正和老子所說的類似,“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曆史也是這樣,視萬事萬物為芻狗,即一視同仁。
這就是我喜歡曆史的原因,作為一個微不足道的小人物,與大人物相比,我就是滄海之一粟,繁星之一隅。
但曆史將我與大人物放在了同等位置,冇有一個人能逃脫被時間拋棄的命運,生與死是每個人都無法逃避的必修課。
每每想此,我感覺曆史將我與古往今來的大人物之間的距離拉近了不少,所以我總是有些傲氣在身上,眼睛從來是向上看的,這是先賢們給我的這個自信。
甚至自信過了頭,讓我感覺比過去的英雄豪傑都厲害不少。
何解?
舉個例子,我在享受著日光浴的時候,偶爾會感慨過去的英雄豪傑如今皆是孤墳青塚,哪似我這般快活恣意。
有些“不恨古人吾不見,恨古人不見吾狂耳”的傲然。
話題有些扯遠了,言歸正傳,這本書主要講述高歡波瀾壯闊的一生。
高歡的一生我認為袁枚的《過鄴下吊高神武》概括得最好。
唱罷陰山敕勒歌,英雄涕淚老來多。
生持魏武朝天笏,死授條侯殺賊戈。
六鎮華夷傳露布,九龍風雨聚漳河,祇今尚有清流月,曾照高王萬馬過。
玉璧一戰,宇文泰成為高歡一生邁不過去的坎,一時憂憤發病。
為穩定軍心,高歡帶病宴飲諸將。
令大將斛律金唱《敕勒歌》,並親自和唱,哀感流淚。
聞歌哀感流泣是因玉璧折戟嗎,是感懷於此生無法統一西魏的遺憾嗎?
作為一個政治家,是這樣。
作為一個人,好像並不是這樣一代雄主一樣會想家,故鄉三千裡。
七萬六鎮將士長眠玉壁城下,共為一墳。
累累白骨,今猶可見...“日蝕其為我耶?
死亦何恨?
將死之時,高神武也如此卑微!
懷朔鎮,敕勒川,己經永遠的回不去了......生前挾天子以執天下牛耳,臨死也為兒子留下如條侯般的慕容紹宗。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
清流月,高神武,怎不讓人嚮往呢?
《北齊二十八年》是我創作的第二部小說,取材於曆史上真人真事,以北齊神武帝的生平為主線,串聯當時主要的曆史事件。
除了被鮮卑人選擇的漢人,渤海王高歡,還會塑造被漢人選擇的鮮卑人宇文黑獺、司馬子如、“宇宙大將軍”侯景、竇泰、高敖曹等眾多曆史人物,講述那段精彩的曆史。
我明白“用嘴說出的話隨風而逝,用筆寫出的話永不磨滅。”
所以我想將自己對北齊的感想寫下來。
歡迎大家看《北齊二十八年》,故事以青年高歡開始,以北齊王朝的覆滅而結束,同時也請大家指正錯誤,在此謝過了...
點擊彈出菜單